第(2/3)页 他们都真切感受到,大唐的国势确实达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巅峰。 封禅泰山,在他们看来,也是时候了。 李世民端坐于御座之上,目光缓缓扫过下方黑压压一片的群臣。 他自己心里也是颇为激动。 开疆拓土,扫灭高句丽、薛延陀、吐蕃,确实是他帝王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,足以告慰列祖列宗。 封禅泰山,这个象征帝王最高成就的盛典,对他而言,也是合乎礼法。 其实,在此之前,他有过两次想要封禅泰山。 一次是贞观五年,大唐平定东突厥,休养生息初见成效,国力逐步恢复,群臣奏请封禅泰山。 不过魏征认为封禅需征调大量人力、物力,会加重百姓负担,所以极力反对。 他采纳了魏征的建议,于是没有封禅泰山。 第二次,则是贞观十五年,大唐已灭亡东突厥、征服高昌,西域诸国臣服,国内经济繁荣、社会安定。 这次魏征没有反对,他也觉得到时机了。 结果薛延陀可汗夷男率军南侵突厥,大唐需集中兵力应对边境危机,封禅被迫暂停。 而今日,大唐灭了高句丽、吐蕃、薛延陀,将广袤的国土纳入大唐版图,四方蛮夷臣服,武功已达到巅峰。 对他来说,也的确是到了封禅的时候。 想到此,李世民心里有些激动。 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落在了御阶旁侍立的小小身影上。 李易身着一身合体的蟒袍,小脸上满是平静。 李世民心里有些感慨。 若非大孙,高句丽、吐蕃不会那么容易灭掉,而薛延陀也是在吐蕃被灭后,孤立无援,也有大孙的功劳。 他心里顿时升起骄傲与自豪。 或许,应该把大孙带过去,和他一起参与泰山封禅! 李世民心里闪过诸多念头,旋即清了清嗓子,威严的声音响起。 “众卿之意,朕已知晓。” “贞观五年,魏玄成力谏,言天下初定,民生未复,朕纳其言,罢封禅。” “贞观十五年,夷男犯边,烽烟骤起,朕亦不得不搁置此念。彼时心中虽有憾,然为社稷计,为苍生计,不敢轻动。” 殿内一片寂静,只有皇帝威严的声音回荡。 群臣屏息凝神。 李世民继续道。 “如今,高句丽逆贼授首。” “吐蕃赞普松赞干布,为我大唐皇太孙生擒。” “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夷男,亦成我阶下之囚。” 第(2/3)页